封面:位於基隆八斗子地區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。
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原址是「北火電廠」(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),「北火電廠」建於1937年,使用瑞芳、基隆附近的煤源為燃料,發電量達三萬五千瓦,1953年擴建,1983年停機,而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在原址重建,並保留部分鋼骨結構。
如何分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新與舊的結構,上圖為新結構,何以為證,仔細看看上圖有螺帽,螺帽是後來的產物。
上圖為舊結構,可以看出鋼骨上的鉚釘。就是以螺帽及鉚釘分辨新、舊結構。
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主題廳分為兒童廳、深海展示廳、海洋環境廳、深海影像廳、海洋文化廳、海洋科學廳、水產廳、海洋文化廳、船舶與海洋工程廳。
深海影像廳位於3樓,此處為北火的鍋爐室。
主角是海科一號。
片長為15分鐘,故事描述海科一號海底救援。
接著參觀海洋環境廳。
主要說明海洋對人類影響,上圖為黑潮的形成。
黑潮的形成原因是氣流。
赤道的暖空氣北流,冷空氣南流,形成循環,造成黑潮從菲律賓形成,經過台灣東部,一路北上到日本。
用沙奇版測量海水的透明度。
幾年前新聞,8位潛水遊客在墾丁下海,卻漂流到台東太麻里外海而被救起,就是黑潮的原故。
中午用完餐繼續參觀。
深海最重要的就是壓力,上圖說明在海深200公尺處壓克力杯縮小比對。
海深3000公尺下的壓力造成影響。
藍色光可到達海下250公尺。
深海的食物主要是屍體。最先找到腐屍的是盲鰻及盲鮫。
歐亞大陸板塊隱沒入菲律賓海板塊對台灣的影響。
環太平洋地震帶總長40000公里。
最大的碳儲存處是海洋。
海洋科學廳用4台放映機投射出來的地球。
日本的鳴門漩渦。
觀察漩渦。
展示壓力,紅球為1個大氣壓力下的大小。
聲納傳遞訊息。
海洋對文化的影響。
職業。
魚苗。
海女。
鹽田。
海員引航員鏢魚。
信仰。
原住民的飛魚祭,以上都是受到海洋而影響。
刺網捕魚。
鏢魚。
拖網捕魚。
拖網捕魚要留下海龜脫逃口。
繁殖。
船舶與海洋工程廳。
台灣的軍港。
商港有台中港、基隆港、花蓮港、高雄港。
魚雷構造。
最後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處結束參觀,參觀門票全票200元,玉山卡打85折,基隆人有免費時段。